“法官,我不是故意不还钱,最近生意不好做,现在手里实在周转不开……”范县法院执行局的调解室里,被执行人老杨满脸焦灼地向执行法官解释。而另一边,申请执行人老王也红着眼眶:“这钱是我辛苦攒下的,我也等着还别人的钱呢!”一场看似僵持的民间借贷纠纷,在执行法官的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下,迎来了暖心结局。
一笔欠款牵出三方纠葛,执行陷入“两难”
老杨是湖北人,在范县某村养牛,因经营需要向老王借款6万元,约定还款期限到期后,老杨却迟迟未还。老王多次催要无果后诉至法院,法院依法判决老杨偿还借款。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,执行法官并未急于采取强制措施,而是先与双方沟通了解情况。
“我现在养的牛都还不能卖,资金周转困难,实在拿不出钱还他。我也是等着老付还我钱,才能跟他结清。”老杨说,执行法官又了解到,老王正好拖欠案外人老付一笔款项,而老付恰好又欠着老杨的钱,三方形成了一个“债务闭环”。
“如果简单查封老杨的财产,他养殖场的生意可能受影响,后续更难履行;可老王这边也确实等着钱用,不能让胜诉权益成了‘纸上权利’。”执行法官心里盘算着,决定从破解三方债务关系入手,用善意执行化解矛盾。
多方协调架起“沟通桥”,文明执行显温度
“老付,老王欠你的钱,你一直催着要;老杨欠老王的钱,老王急着还给你。现在我们了解到,你还欠着老杨的钱,这其实是个能一起解决的事啊。”执行法官拨通了老付的电话,耐心解释情况。
起初,老付有些犹豫:“我跟老王、老杨的账是两码事,分开算多清楚。”执行法官没有放弃,继续劝解:“咱们把账捋顺了,大家都能卸下包袱。你想想,你欠老杨的钱迟早要还,老王欠你的钱也等着兑现,这样互相拖欠,大家都闹心,不如一次性解决,省时省力。”
随后,执行法官组织三方当事人面对面调解。“今天请大家来,不是为了追究谁的责任,而是想一起商量个办法,让每个人的合理诉求都能得到解决。”法官的话让原本有些抵触的三方渐渐放松下来。
“你们看这样行不行:老杨欠老王的6万元,老王欠老付的钱,老付欠老杨的钱,咱们约定以6万元为额度,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互相抵债,这样三方债务一笔勾销,你们三方的纠纷也彻底了了。”执行法官提出方案后,又分别给三人算账:“老杨不用再凑钱还款,老王能拿到相当于欠款的额度,老付也不用再惦记着还老杨的钱,这不皆大欢喜吗?”
一番推心置腹的沟通后,老杨率先点头:“法官这个办法好,省得我们来回扯皮,我同意!”老王和老付也相视一笑:“就按法官说的办,这样大家都省事了!”
善意执行结出“和谐果”,司法为民暖人心
最终,三方当场签订了债权转让协议,约定以6万元为额度相互抵债,老杨与老王的民间借贷纠纷就此圆满执结。拿到调解书的那一刻,老王紧紧握住执行法官的手:“谢谢法官,没想到这事能这么顺利解决,你们真是为老百姓办实事!”老杨也感慨道:“本来以为法院执行就是‘硬碰硬’,没想到法官这么替我们着想,既保住了我的生意,又解决了欠款问题,太感谢了!”
这起案件的执结,是范县法院践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生动缩影。近年来,范县法院始终坚持“强制与善意并重、威慑与疏导结合”,在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,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人生产生活的影响。通过灵活运用债权转让、分期履行等方式,既破解了“执行难”,又彰显了司法温度,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与人文关怀。
下一步,范县法院将继续深化善意文明执行,用更多有温度、有智慧的执行举措,化解矛盾、定分止争,为优化营商环境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司法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