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新闻中心 -> 新闻摘要

近日,我院文章在《河南法治报》刊发!

发布时间:2025-08-18 22:16:57


近日,《河南法治报》03版《法治综合》版面以《范县法院:用治理密度挤压失信空间》为题,对我院整合资源、凝聚合力,将执行工作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,构建高效联动的执行新机制,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破解执行难新路径的做法进行刊发。

原文如下:

在“基本解决执行难”目标达成后,如何迈向“切实解决执行难”成为司法新课题。范县法院以党组领导下的执行改革为引领,通过整合资源、凝聚合力,将执行工作深度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,构建起高效联动的执行新机制,探索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破解执行难新路径,为破解执行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

今年以来,该院受理首次执行案件1556件(含旧存264件),结案1041件,执结率66.9%,同比提高4.32%;执行完毕率50.29%,同比提高6.58%;个案执行到位率56.53%,同比提高7.07%;终本率27.29%,同比下降7.75%,执行工作全面提质增效。亮眼数据的背后,是执行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,彰显了改革破解执行难的深层效能。

从单打独斗到三级联动:让执行根系深扎基层土壤

“小陈啊,你父亲身体不好,你也知道,人家对方受伤了,看病也需要钱,这案子拖着对谁都不是滋味。该担的责任得认,如果真因这个事儿让老人心里不痛快,咱心里能踏实吗?”在处理一起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,村干部的一番话让被执行人陈某的儿子红了眼眶。

这是一起非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。该案被执行人陈某年近七旬体弱多病,无经济来源,执行工作一度陷入僵局。村干部介入后,以亲情为纽带耐心劝导,最终被执行人陈某一方一次性履行了3.5万元,申请执行人自愿放弃部分款项,案件在法、理、情的平衡中圆满化解。

该案件化解的背后,是范县自2025年1月起全面深化执行一站式改革,推行“法院+乡镇(街道)+村(社区)”三级联动模式的成果。该模式将执行案件归集到被执行人户籍地所在村(社区),乡镇(街道)设立执行联络员,村(社区)干部化身执行信息员,由基层组织协助法院执行干警开展查人找物、文书送达、和解协调等工作,形成县乡两级统筹、村级发力的闭环办理模式,就此织密一张覆盖全县的执行网络。

“执行一站式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法院单打独斗的壁垒,让执行工作融入基层治理大局。”该院党组书记、院长董会平精准点出了改革的核心逻辑。

2025年以来,范县基层组织协助提供执行线索数百条,推动化解数十件“骨头案”,让执行触角真正延伸到群众身边。

从部门壁垒到协同共治:凝聚执行攻坚的系统合力

破解执行难,需要打破信息孤岛与协作壁垒。该院以一站式改革为纽带,推动跨部门协同从零散配合转向系统联动,形成高效攻坚合力。

在查人找物上,该院与公安部门建立无缝对接机制,借助公安信息资源与执法力量,协助拘传被执行人106人、拘留20人,控制涉案车辆4辆,执结案件40件,执行到位金额70余万元。

在财产处置上,该院与不动产登记部门打造一站式办理绿色通道,将不动产查封、解封等事项的平均办理时间大幅压缩,办理平均用时压缩至0.51天/件,同比缩短了1.11天/件。昔日的来回跑变为如今的高效办,司法与行政的良性互动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。

针对涉民生、涉企等重大案件,法院牵头召开多部门参与的协调会,邀请工会、乡镇等共同会商方案,将单打独斗变为集体攻坚,确保每一份判决都能落地有声。

从个案化解到源头治理:让诚信基因融入社会肌理

该院通过开展法律“六进”等活动,发放宣传手册数千份,法官现场答疑解惑,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家常话,让失信寸步难行的观念深入人心。

在涉企执行案件中,法院与乡镇(街道)、政府部门建立信用修复联动机制,对暂时困难但有潜力的企业,使用活封活扣、分期履行等柔性措施,既保障债权人权益,又为企业留出生存空间,实现“执行一案,救活一企,教育一片”的共赢双赢多赢效果。

理念的转变带来显著成效。2025年,该院执行案件自动履行率较2024年同期大幅提升14.05%,当事人主动履约意识明显增强,从源头瓦解执行难的滋生条件。

从三级联动的基层探索到协同共治的机制创新,再到诚信建设的源头治理,该院以执行一站式改革为支点,不仅撬动了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,还在司法实践中勾勒出法治赋能社会治理的清晰路径。这不仅是对执行难的靶向破解,还是将司法力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的生动实践。

今后,当胜诉权益的兑现更迅捷、公平正义的感知更真切,这份以法治为核心的治理效能,将不仅是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,更将成为激活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源,为构建更具韧性、更富活力的社会治理格局,注入持久而深厚的法治力量。

责任编辑:董广雨    


关闭窗口

您是第 12481801 位访客


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