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法院文化 -> 法官札记

【范县法院青年说】奉“如我在诉”之心 践“司法为民”之行

发布时间:2025-09-05 20:27:56


开栏语

这里是范县法院的青春阵地,这里有司法路上的青年之声。

《范县法院青年说》专栏今日启栏 —— 我们以法为基,记录青年干警的办案思考、成长感悟;以声为桥,传递守护正义的热忱、服务群众的温度。

方寸专栏,装得下法理思辨,也容得下青春担当。期待每一次发声,都能成为司法为民路上的微光,汇聚成范法青年砥砺前行的力量。



王瑞祥范县人民法院法官助理

奉“如我在诉”之心 践“司法为民”之行

清晨,我迎着朝阳,迈步走进初秋的法院。看着飘扬的国旗、高悬的国徽,驻足于大厅前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的标语前,初入法院报到时那个紧张而又兴奋的场景,仍然历历在目。

2020年,我怀揣着对法槌的向往与对法徽的敬畏加入范县法院,从执行局到民事审判庭已近五个春秋。起初,我以为法律仅是影视剧中那般威严神圣,逐渐的,在单位领导和前辈们的指引下,我眼中的法律条文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,它逐渐化作成了案卷里的温度、调解室的烟火气还有法槌敲响时的公正回响。

记得在执行局时,协助执行的一起借款合同执行案让我印象深刻,申请人侯某借给朋友王某的8万元索要无果,案件进入执行程序。李法官查控财产无果,却毫不气馁,通过联系村干部及被执行人家属等多种方式,最终找到王某。当天下午五点多将其拘传到法院,直到深夜十一点多双方才达成协议,期间李法官和同事们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。站在这里,我忽然想起执行局那晚的灯光——它不仅照亮了申请人侯某拿到欠款的笑脸,更照见了法律最本真的模样:它不是高悬的利剑,而是贴心的暖炉;不是冰冷的条文,而是有温度的守护。

2023年6月29日,最高人民法院张军院长在主题教育党课

中强调,“要把老百姓的难事当自己的家事来办,以‘如我在诉’的要求做好司法审判工作。”这番话引起我深深思考:什么是“如我在诉”?作为一名青年干警,又该如何践行呢?

“如我在诉”,字面意思,就是“假如我是诉讼当事人,

希望被怎样对待?”深层次来看,它要求我们法官在办案时,必须要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感受、理解案件,从而做出更公正合理的裁判。具体到我们平时工作中:

第一,“如我在诉”,就要做到司法为民,公正司法。“如我在诉”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要将群众立场融入到每个司法细节。无论是调解成功后的握手言和,还是依法判决后的服判息诉,都让我更加坚定——唯有保持绝对中立,才能让法律的天平不偏不倚。作为一名青年干警,在撰写文书时严守法律底线,在接待当事人时恪守职业良知,这既是司法为民的应有之义,更是对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的生动实践。

第二,“如我在诉”,就要做到“以心换心,以情共情”。民事案件常涉及家长里短,当事人往往因法律知识匮乏而反复陈述同一观点,对此我从未嫌啰嗦或感觉麻烦。我曾辅助审理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:原告辛某坚称是在厂区内干活时受伤却无法提供有效证据,被告工厂负责人也矢口否认。为查明案情,在法官指导下,我多次与原告进行沟通,依法引导其进行充分举证。通过多次沟通,原告无意提及的“哑巴工友”引起我的重视,并成为重要线索,最终法官根据多项证据,综合查明原告在厂区内受伤的事实,依法判决后使他拿到了应得的15685元赔偿款。这启示我们:司法工作既要坚守法律刚性,更需注入人文关怀。当法官俯下身倾听群众诉求,用“如我在诉”的共情能力穿透事实迷雾,法律才能真正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“金钥匙”。

第三,“如我在诉”,就要做到廉洁奉公、遵规守纪。“如我在诉”的根基在于清正廉洁。它是我们政法干警安身立命之本,惩恶扬善之基,公正司法之魂!从深化司法公开到构建阳光司法机制,从拒绝“人情案”到筑牢“防火墙”,唯有将纪律规矩内化为行动自觉,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纯粹光芒。

作为一名青年干警,我们除了熟练运用法律法规辅助裁判,更要学会运用司法温度去化解矛盾纠纷。工作中,我们是为当事人排忧解难的法院干警;下班后,我们也是一名普通人。唯有学会换位思考,才能深切体会到当事人的冷暖酸甜。

利民之事,丝发必兴;如我在诉,念兹在兹。站在司法为民新起点,我将始终坚持以"如我在诉"的赤诚情怀,深耕每起案件,把它们办扎实,办到位。既坚守法律底线,又传递司法关怀,用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、新期待!


责任编辑:董广雨    


关闭窗口

您是第 12928520 位访客


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